发布时间:2025-10-15 18:09:06    次浏览
人民日报体育部14日刚刚发布了文章《国乒成网红联赛却遇冷》,就有消息传出:“阿里体育与2016赛季乒超独家商务开发运营及推广合作伙伴中视体育合作,成为2016赛季乒超联赛全球独家互联网商务开发合作伙伴,拥有乒超整体开发运营权,并且获得其独家新媒体权益,将首次尝试VR、4k技术转播新赛季乒超联赛。”从国球的发展和未来考虑,小编希望这样的“打脸”经常发生,但是这真能解决乒超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么?小编依然保持谨慎的不乐观。文中提出的很多问题,依然都有待联赛的执行者和管理者解答。现摘取文章片段,以飨读者:虽然乒超联赛冠名权未获企业青睐,曾曝出过千万元转会费的转会市场依然热闹非凡——刘诗雯以699.6万元成为新标王,她的新东家武汉安心百分百豪砸1244.32万元签下3位球员。但转会市场热闹之外,许多棘手问题依然存在:联赛收视率不高,观众少且忠诚度低,市场开发滞后,俱乐部等各方利益配置不够协调……最大的问题是,乒超联赛的综合开发水平低,使得乒超联赛不能吸引市场的注意力,这也让球迷和媒体对今年乒超联赛并无太多期待。 有明星国手,有大牌外援,更有群众基础,但乒超看台还是欠人气。事实上,中国乒协和各个俱乐部为办好乒超联赛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尝试。比如,双色球、灯光秀、包厢式看台,又如转会政策、7分制等。信心满满的中国乒协去年还有过大动作,委托北京产权交易所和华奥星空共同搭建的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对2015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相关权益公开进行招商,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刘晓农说:“相信投资人的眼光,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广大球迷的热情。”结果,乒超联赛3000万元的打包价无人问津。这反映了乒超联赛的吸引力在降低。乒超联赛给予的市场回报能超过3000万元吗?今年乒超不再公开挂牌招商,市场仍表示怀疑。业内人士认为,3000万元对于云集中国乒乓球队一线主力以及全球顶尖乒乓球高手的职业联赛,其实并非天价,问题是乒超联赛如何在目前环境下冲破市场瓶颈。乒超联赛鄂尔多斯队主教练刘伟说,乒超联赛培养、留住运动员的目的实现了,下一步应该思考如何让球市火起来。中国的高水平乒乓球比赛应该走向世界,把乒超主场搬到国外,这不仅仅是乒乓球比赛,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输出。刘伟认为,乒超联赛需要一个系统性调整,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在哪一个点上改一改的事情。乒超联赛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也要有短期的目标。 因里约奥运会人气高涨的张继科无缘本赛季联赛,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对外宣称他是身体原因缺席,其实另有隐情没有总冠名赞助商,被认为是乒超联赛职业化程度较低的一个标志。乒超联赛市场化举步维艰,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一语道破天机,中国乒乓球现行的“双轨制”让乒超联赛改革受到制约和局限。所谓“双轨制”,就是乒超联赛要绝对让位于国家队比赛任务,只要逢奥运年或全运年,乒超联赛赛程必须让路。比如,今年的乒超联赛只能在奥运会后的10月中旬开打,12月底结束,第二阶段主客场淘汰赛改为赛会制,几天就打完了。时间是节约了,但赛会制必然使得各俱乐部主场利益受损。常规赛阶段,每个俱乐部各有9个主场,但更为关键的决赛阶段,却无法利用主场做市场推广,收入也会受到影响。由于缺少话语权,赞助商的利益很难得到充分保障。目前,乒超联赛俱乐部对队员只有使用权,并无所有权。使用权也只是在短短的联赛时段,很难给俱乐部带来实质性的收入或影响力。此外,俱乐部还无升降级压力,输赢无所谓,观众很难欣赏到“玩命打”的比赛。中国乒协与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合二为一导致职能模糊:既制定政策规则,又指导监督;既要保证国乒的竞技水平,也要参与职业联赛市场经营与管理。这导致主办方不可能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乒超联赛进行商业化运作与经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乒超联赛的市场价值,中国乒协应该积极推动改革,按照体育产业的规律去运作经营乒超联赛。有大把的球星,乒乓球运动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只要找准定位,何愁制造不出让人关注的乒超联赛!(图片来源于网络)